發布時間:
兩會期間,聽到最多的一句話當屬“化危為機”。危機來襲,不同領域的代表,在領教不同程度的國際金融海嘯影響之時,開始從“危”中尋找“機”之所在。辯證地看待風險,敏銳地捕捉機遇,這是兩會期間代表委員們形成的廣泛共識。細讀總理的政府工作報告,真可謂機遇多多,有的“機”就在當下,有的“機”著眼長遠。比如轉變發展方式、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上,短期內似乎難有成效,可代表委員們都認為,最大的“機”,就在調結構上水平上,所以才有“戰略性”一說。
作為東部沿海開放省份,福建在這一輪戰略性結構調整中,能夠搶抓到什么先機?對此,代表委員見仁見智。
機在區位優勢
在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的過程中,國家對東、中、西部地區提出了不同的要求,東部地區要大力開拓國際市場,穩定出口,著力發展先進制造業、現代服務業和高新技術產業,加快產業升級和體制創新,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增強更高水平上的可持續發展能力。
這樣的戰略部署,意味著國家將對東部地區開拓國際市場、加快產業升級給予更大力度的扶持,同時將力促區域間生產要素的合理流動和梯度轉移。
林嘉騋委員認為,這正是東部地區結構調整的契機。他說,福建等東部地區省份吸收外資較多,企業多以勞動密集型為主,產品多以外銷為主,國際金融危機中,這些企業受到了較大影響。因而,東部地區要抓住機會,一方面把部分傳統產業往中西部地區轉移,另一方面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加快發展“三高一低”產業發展,形成更強的綜合競爭力。
福建的另一區位優勢就是對臺。周聯清代表認為,閩臺產業具有很強的相似性和互補性,在結構調整中,承接臺灣優質產業轉移,也是閩臺攜手共渡危機的一大途徑。
機在轉快轉好
兩會中,對結構調整的討論,更多的是圍繞十大重點產業調整和振興規劃展開。這10大產業中,石化、裝備制造、電子信息正是福建的三大主導產業,輕工、紡織是福建的傳統優勢產業,鋼鐵、汽車、造船、有色金屬、現代物流,也都在加速崛起之中。每一方面調整,都與福建工業發展密不可分。
歐陽元和代表認為,堅持走科學發展的道路,本來就需要淘汰落后產能,加快產業升級,轉變發展方式。要充分利用市場的倒逼機制,促使落后產能加快淘汰,推進產業改造提升。他認為,誰能抓住機遇,轉快、轉好,就能把握發展的主動權。
王晶代表也深有同感。她認為,任何企業都有自身發展的周期性,把握好節奏、把握好時機及時轉型,是每個企業都要面對的問題。現在上上下下都重視調結構,都在實施相關政策,這為正在轉型升級、正想轉型升級的企業提供了大好機遇、營造了寬松氛圍。
“穩住工業大盤不能放,優化產業結構不能松,挺過去,情況很快就能好轉!” 黃維禮委員對此充滿信心。
機在扶優扶強
“危機之中,對企業的扶持也要區別對待,不能一概而論。企業生生滅滅是正常現象,不能把所有企業遇到的問題都往國際金融危機這個筐里裝。對有創新能力、有市場份額、符合產業發展方向的中小企業,我們一定大力扶持。”黃小晶代表這番話,為海西產業結構調整中堅持扶優扶強的原則定了調。
面對危機來襲,擁有自主品牌的企業,受到的沖擊相對小一些,首當其沖的就是那些主要為國外品牌加工和貼牌生產的中小企業。對此,朱明代表認為,在調整結構、扶優扶強中,最關鍵要重品牌重創新,要大力支持龍頭企業爭創更多的國家級名牌,推動單一品牌發展為系列品牌,國家級品牌發展成世界級品牌,從“制造”變為“創造”;要支持龍頭企業開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和拳頭產品,鼓勵企業參與制定行業標準。“這樣,我們才能搶占發展制高點!”
劉賜貴代表也認為,扶優扶強才是最終形成可持續競爭力的關鍵之所在。他說,“我們必須藉此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不斷提升產業競爭力和整體水平!”
國際金融危機被驚呼為經濟發展的“寒冬”。但是,就像我們透過“危”看到“機”一樣,我們堅信,冬天來了,春天就不會遠了。經歷了升級換代、脫胎換骨的產業,在這一場寒冬過后,一定會迎來新一輪快速發展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