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拉動中國經濟增長貢獻率7年來首超投資
2008年03月06日 12:25 來源:新華網
新華網北京3月6日電(記者 吳瓊 趙曉輝 秦大軍)國務院提請十一屆人大一次會議審議的一份報告顯示,2007年,消費對經濟增長的促進作用增強,中國消費、投資和凈出口分別拉動經濟增長4.5個、4.4個和2.5個百分點,消費的貢獻率7年來首次超過投資。
《關于2007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執行情況與2008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草案報告》還顯示,2007年全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89210億元,增長16.8%,消費與投資增速的差距縮小了2.2個百分點。
一些專家認為,這初步顯示了中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成效,而另一些人則認為還需要保持謹慎樂觀,因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一個較長而艱難的過程。
“上述這些數字說明中國調整產業結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已經初見成效。”全國人大代表、全國人大財經委員會委員、北京工業大學副校長侯義斌說。
消費、投資、出口常常被喻作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多年來,中國經濟一直面臨著消費不足、投資和出口增長過快的矛盾,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讓經濟更多地依靠消費來拉動是中國經濟發展多年未變的目標。
“消費應該是駕轅之馬,投資和出口是拉套之馬。”全國政協委員、中央財經大學教授賀強說。他分析,去年消費與投資比重的此消彼長和政府近年來出臺的“刺激消費、抑制投資”舉措密切相關。
賀強說,一方面,居民收入增加,銀行儲蓄卻是負利率,人們傾向于把錢用于投資或消費,從一定程度上拉動了消費的上漲。而另一方面,近年來,抑制投資過快增長一直是政府宏觀調控的著力點,其效果正在逐步顯現。
早在1995年,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九五”計劃和2010年遠景目標的說明就提出,實現今后15年的奮斗目標,關鍵是實現兩個具有全局意義的根本性轉變:一是從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轉變;一是經濟發展方式從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
2007年中共十七大提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要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道路,堅持擴大國內需求特別是消費需求的方針,促進經濟增長由主要依靠投資、出口拉動向依靠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轉變。
侯義斌說,改變“消費弱、投資強”的經濟增長格局最終要落實到服務業的發展上來。近些年來,政府出臺一系列舉措,努力擴大服務業的比重,有些地方服務業在三個產業中占比已經超過50%。
看到這組經濟數據,全國人大代表、福建新大陸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總裁王晶也認為“這應該是個好的現象”。她說,作為企業來說,一方面希望看到企業的成長以及整個社會經濟實體的增長,另一方面更希望看到消費的旺盛,因為這樣才能形成經濟的良性循環。
不過,對于2007年消費貢獻率超過投資的現象,會內外不少專家表示謹慎樂觀。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教授宋國青認為,對目前的數據還需要進一步觀察,它有可能只說明了名義上的消費增長,去年高漲的通貨膨脹率也有可能促成了消費的高企。
今年1月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CPI)同比上漲7.1%,創11年的月度新高。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在2007年全年平均上漲4.8%,成為1997年以來的年度最高漲幅。
同時,宋國青也指出,消費的貢獻率的確處于上升態勢,并且他認為隨著經濟的增長,消費也會自然地有所增長。但是,他認為公布的數據還不能說明消費和投資的貢獻率已經出現了逆轉。
亞洲開發銀行駐中國代表處高級經濟學家莊健也認為目前消費的貢獻率只是略高于投資,超過的幅度還比較低,政府需要繼續采取措施轉變經濟增長的方式。
溫家寶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談到經濟運行中一些突出問題和深層次矛盾時明確說,“長期形成的結構性矛盾和增長方式粗放問題仍然突出。投資與消費關系不協調,投資率持續偏高。”
他說,中國要繼續堅持擴大內需方針,調整投資和消費關系,促進經濟增長由主要依靠投資、出口拉動向依靠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轉變。
“這是經濟發展的方向,無論是從發達國家的經驗來看還是從中國當前的需要來看,這種趨勢都會維持下去。”侯義斌說。
莊健認為,中國政府今年需要繼續加大對教育、衛生、醫療等社會保障的投入以解決消費者的后顧之憂,同時也需要增加農民收入以及更好地惠及中低收入人群來刺激消費的增長;同時,從產業結構上看,則需要繼續落實政策鼓勵服務業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