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世界來說,經濟崛起的中國正是他們眼中充滿財富機會的新大陸。
在這場經濟巨變的過程中,中國企業家的財富積累曾經引起廣泛爭議,在“黑貓白貓只要抓住耗子就是好貓”的大背景下,發展速度成為一個時代的標簽,在一路快跑之后,倡導財富要“來的陽光、長的陽光、用的陽光”,已悄然成為時代的主旋律。日前在由中國檢察日報社發起并主辦的“陽光財富論壇”上,《財經時報》就邂逅了這樣一個陽光的企業家——福建新大陸科技集團總裁王晶。
在許多人眼中,王晶被認為是福建企業圈的“窗口級”人物——新大陸科技集團的新銳性和高速發展,使它的領導人始終處于風口浪尖的關注中;而王晶身兼電氣自動化專業高級工程師、廈門大學工商管理碩士、中國人民外交協會理事的三重身份,也被解讀為閩商群體的“新型身份標牌”,即:內在的專業性、高學歷背景,與面向世界的健康外在形象。
作為當年的蠻夷之地,福建的大多數先民都是因為逃難、發配或原籍生存條件惡化而遷徙的中原人,在流浪史上與猶太人有類似經歷;而對于高科技企業來說,福建也遠不是核心區域,不過幸運的是,與那些披著麻布衣,坐著小船“下南洋”創業的先祖們不同,今天的創業者們不僅富甲一方,更擁有了改變自身命運和政策環境的話語權,2003年3月,王晶第一次參加全國人大會議即聯名30多位人大代表,在議案中提出要將“公民合法的私有財產不受侵犯”寫入憲法,成為當年全國人大會上唯一領銜提出修憲的代表。
作為女企業家,王晶所代表的這個群體,除了事業上的風生水起,其健康的財富觀念和重視友情、親情的傳統美德,都在這個倡導“和諧”的時代具有獨特的魅力。
《財經時報》:新大陸連續兩次入選“中國陽光財富企業榜”上榜企業,讓很多人對新大陸非常好奇,跟那些特別著名的大企業比起來,新大陸還只是個新面孔,究竟是什么特質讓你們異軍突起?
王晶:我們創業,我們努力工作,我們的創新活動使企業得以健康發展,同時我們也是很好地運用了我們的產業和資本的融合,使得我們的財富增值,所以我認為我們在關注物質財富的同時,更加關注非物質財富,特別是我們的精神財富。
《財經時報》:我們注意到你很關注陽光財富這個概念,認為知識、智慧、友情、親情都是財富很重要的組成部分。這種注重親情、友情的女性特質是否也是近幾年女企業家越來越成功的重要原因?
王晶:我想是有關系的。女性感情比較豐富,運用感性力量的能力更強,這可能對我們的工作是有幫助的,但話說回來,其實這對男女都是一樣的。當你一無所有的時候,知識、智慧、友情、親情會是你最強有力的支撐,而且從另一個層面講,這些本身就是資源,不僅知識、智慧可以生財,而且親情、友情這些東西除了精神層面的支持之外,也有物質上的幫助。
《財經時報》:你說的一無所有是指第二次創業么?
王晶:其實兩次創業我們都是一無所有,應該說,1988年從福建省光學研究所“下海”,是我的第一次創業,當時參與創辦了實達電腦股份有限公司,公司從25萬元注冊資金開始,1996年實達電腦在上交所上市,實現了我們這些窮書生的第一次輝煌。
《財經時報》:所以很多人難以理解像你這樣看似柔弱的性格,怎么會在這樣的情況下放棄了已經取得的成績,再次白手起家?
王晶:的確我從小一直是特別“聽話”、特別“乖”的類型,依賴性比較強,正是創業讓我發現了自己性格中的另一面,對于自己認定的事情,無論多難我都要堅持。所以在實達的6年,一些看似偶然的內部紛爭讓我們很傷心,也讓我們認清了一個道理:高新技術企業一定要有高效的民營機制與之對應。
《財經時報》:所以第二次創業的艱苦并沒有擊垮你和你的團隊?
王晶:是。正因為曾經經歷過輝煌,所以當我們租了一小間普通住宅開始第二次創業的時候,心態上的調整還是很困難的,但當時18位創業者起誓相約,今后但凡新骨干加入,就稀釋股權,所以目前公司95%的員工持有股份,占員工總人數1/3的骨干層控股。這種產權設計解決了員工、骨干的激勵機制,同時也保證了高效的決策。我們用了13年的時間創業,原來我們的注冊資本是150萬元,現在總資產超過了30億元。我個人的體會,知識和智慧跟我們運用知識的能力比財富、金錢本身更重要。
《財經時報》:這種運用知識的能力是不是也體現在新大陸的“敢說敢做”上?
王晶:的確。作為一個民營企業,而且是影響力還不夠大的民營企業,我們這些年提了很多意見,這樣做也必然要得罪一些人,可是作為一個高技術企業,我們不去創造一個更平等的環境的話,僅僅依靠自身的力量想去實現“來的陽光、長的陽光、用的陽光”是很困難的。
《財經時報》:作為高科技民營企業,目前哪些問題最讓你憂慮?
王晶:現在國家發展進入了比較關鍵的時期,提出自主創新和建設創新型國家,特別是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落實科學發展觀,轉變增長方式以及產業結構調整。特別是科技大會提出,要建立以企業為主體的創新體系。而在實際工作中,通過調研感覺到國內很多企業在自主創新方面還有很多困難。
以政府采購為例,隨著我國綜合國力的提升,國產品牌的質量日新月異,價格遠遠低于同樣質量的國際品牌,可以說是“物美價廉”。但現在一些地方政府在采購時,產品不論大小、價格不論高低,一律非洋貨不購,這給國產品牌造成了很大的壓力。其實轉變官員的認識,也是創造陽光財富的重要方面,希望我們的政府在支持民族企業的問題上,能多考慮如何支持中小企業成長。所以我們講陽光創富首先是要政府、企業家和全社會的共同努力,就是遵守同一游戲規則下的公平、公正的競爭。
《財經時報》:這是不是說你們還是經常碰到一些不公平的情況?
王晶:現在的政策環境的確是越來越好了,但不排除有空子可鉆的情況。我舉個例子,現在我們國家的法治越來越健全、我們公民的法治意識是越來越強,但是現在還是有一些法律,我是有一定的討價還價或者是解釋的空間。
再比如說,我們現在國家采取的稅制是屬于嚴稅制、寬征收,如果所有的企業全部按現有的稅制做的話,生存可能還是比較困難。所以很多的企業,會考慮到所謂的合理避稅,而且很多稅收的解釋權是在執法人員跟稅務官員那里,我想如果有解釋的空間,有討價還價的空間,就會滋生腐敗。因為只要有討價還價的余地,就有企業會想辦法采取合理的避稅方式,希望我們的政府能夠采取寬稅制、嚴征收,既然是規定下來的法律就沒有討價還價的余地,使我們的企業家在創富的過程中有更多的成就感和安全感。
《財經時報》:企業是創富的主體,是以追求利潤最大化為目的的,作為上市公司,你們如何讓財富既陽光又能迅速增值?
王晶:我想這就是為什么我們特別強調“友情”的緣故。我們的第三大股東、德國人湯姆在新大陸創業最缺錢的時候,給予我們以最大的幫助。事實上,他是1992年由于項目合作的原因認識的,1994年新大陸創業時根本沒辦法從銀行貸款,是湯姆每年無息借支給新大陸流動資金。后來我們以每股2元溢價出售部分股權給這位德國朋友,由此他成了新大陸的股東。新大陸創立以來每年都已接近、或者超過100%速度發展,他的投資也獲取了很好的收益,對此他也非常高興。后來他要感謝新大陸這幾年給他的豐厚回報,因此回過頭來讓新大陸持有他在德國公司的股份。所以我個人感覺,我們企業追求效益的同時,必須關注股東的利益、關注員工的利益、關注客戶的利益……如果企業在積累財富、創造財富的過程中,給社會的道德建設是負面的,那么這種財富的增長,這種財富的積累是沒有正面意義的。
另外一方面,我們建議企業家不要濫用我們手上擁有的財富,這種財富名義上是個人的,實際上是社會的。我們在使用財富的過程中,要關注全社會各個成員之間的和諧發展,作為企業家應該擔負起更多的社會責任。
《財經時報》:是否正是因為你自身享受了教育帶來的正效應,所以讓你和你的企業特別關心貧困孩子的教育問題?
王晶:我們的企業還算不上特別有經濟實力,所以我們在關注公益事業的時候一直就在想:到底哪些工作是最緊迫的?幾乎從我們創業的時候起,我們的創業團隊就確定了要關注有助于提高國民素質的項目思路。開始是一對一的幫助那些特別偏遠地區的孩子們,讓他們能有機會從新獲得受教育的機會。
從2005年開始,我們每年出資50多萬元,在福建工業學校成立了“新大陸班”,為福建省的50名農村特困生提供3年中等職業技術教育的學費,不但讓他們接受職業教育實現早日成才、帶動家庭脫貧,同時也為社會培養了緊缺的技術人才,在培養人才中還傳播了新大陸的企業文化,以此來回報社會,報效國家。
《財經時報》:據說你是國內唯一一位兩次白手起家,參與創辦過兩家獨立上市公司(實達電腦股份公司和新大陸科技集團投資的新大陸電腦有限公司)的女企業家,三十歲才開始創業,對一個女人來講,是不是開始得太晚了?
王晶:實際上,三十歲是事業開始的黃金年齡。在人們的慣常思維里,女性創業定然遭逢更多的羈絆與磨難,我卻認為自己是幸運而幸福的,女性身份讓我做起企業來反而更順當。這么多年來家人對我的支持超出我的想象,所以只要有機會,我都會多抽出時間來陪伴家人,應該說家庭的和諧是事業成功的最大秘訣。■
陽光財富榜由檢察日報等媒體發起,旨在鼓勵公民盡其所能,創造財富,用合法的方式,創造出經得起陽光檢驗的財富。這個指標體系分三個層次:陽光類指標、財富類指標、門檻類指標。其中,陽光類指標分兩大系列,一個是企業內部和諧,包括員工之間的關系、員工的權益保障;另一個是企業外部和諧指標,即企業跟外部利益相關者的關系,比如環境保護、慈善、公益捐助等。
王晶小傳 福建省福州市人 1988年,從福建省光學研究所下海,參與創辦實達電腦股份有限公司,開始第一次創業。1994年,離開實達,開始了第二次創業,是新大陸集團重要的發起人和決策者之一。1999年,出任福建新大陸科技集團董事長。2002年3月,王晶獲得全國婦聯、聯合國婦女發展基金會共同頒發的“國際創業女性個人成就獎”。
2002年9月7日,王晶被評為“中國企業女性十大風云人物”
2005年,被評為“中國女性經濟十大先鋒人物”
由于在發展我國高新技術產業方面所作出的貢獻,王晶先后榮獲“福建省三八紅旗手標兵”、“福建省十大杰出女性”、“中國杰出創業女性”等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