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論壇:闊步多元化?回歸專業化?
王 晶(新大陸集團董事長、《中外管理》雜志理事)
董 揚(北汽控股總經理)
王明夫(和君創業集團董事長)
茅理翔(方太廚具董事長)
劉洲偉(《21世紀經濟報道》主編)——主持人
劉洲偉:大家下午好,我先介紹一下本場論壇的嘉賓,王明夫,和君創業集團董事長;董揚,北汽控股總經理;茅理翔,方太廚具董事長;王晶,新大陸集團董事長。今天我們這場主題是關于多元化、專業化的探討,就是多元化PK專業化的話題。談到多元化大家覺得是老話題,因為有很多企業因為多元化而倒下了,面對這個問題有一部分企業認為那個時候多元化很多企業在青春期犯的毛病,現在中國改革開放已經26年了,很多企業也過了20歲的生日,是不是多元化已經免疫了,就是如果再搞多元化,現在的企業已經能夠搞成了。另外還有一類企業認為,在中國做企業,實際上還是要看機會,什么樣的機會好,然后我們企業家會投一些成長性比較快的企業,比如說房地產,這兩年房地產升溫很高,所以很多的企業在我的印象當中,包括像聯想、海爾、海信等等一些跟房地產沾不著邊的企業都做房地產,我現在在MBA上課,我們班有3/4的同學都在做房地產,而他們原來做的是跟房地產沒有什么關系,他們認為既然有機會就應該抓住,這樣我覺得多元化的話題在今天就有了他新的意義,是不是中國的企業對多元化已經免疫了,多元化在今天還是不是有它存在的合理性,這樣的話我們就有幸今天跟我們四位企業家探討一下,我想首先先對多化來做一個界定。先請王董事長,什么是多元化?
王晶:我是新大陸科技集團,我這個集團是做高科技的,而且我涉足的領域是三個領域,一個是IT,一個是生物制藥,一個是環保,我們是比較典型的多元化企業。因此,第一個問題是問我們對多元化的理解,我認為多元化它包括兩個方面,如果專業化我們就是專注在一個領域在做,這是專業化;在我原有的領域進行相關行業的發展這叫相關多化;另外一種多元化就是跨行業發展,因此我們新大陸科技集團這邊發展的路子來看,既有相關多元化,也有跨行業多元化,但是我們集團在多元化發展問題上,我們也嘗到甜頭,但是我們也付出代價,所以我覺得多元化要根據現在的外部環境以及企業現有自己內部的資源來界定我走專業化還是多元化,因為我們是高科技領域,我們可能跟茅總還不太一樣,因為他是非常專業的領域,我是時時刻刻要有技術創新,以不斷創新保持這個領域的發展,所以我們領域有所跳躍;第二我剛才聽董總講,可能有的老總是聽人家做得好我個人跟進去,但是我們這個高科技企業有這樣的性質,一個是領頭羊,一個是領先,一個是跟進。別人做好我跟進,但是跟進型有一個特點就是很難有核心能力,沒有核心能力想在行業里面做領先就很困難。所以要走多元化,首先要培養自己的核心能力,因為你有自己的核心能力才能把這個行業做好,你這個行業做好才能介入到第二個領域。我認為早期我們剛剛改革開放的時候,我們屬于經濟短缺時代,在那個時代各個行業的門檻都還沒有建立,所以隨便進入哪個領域都很容易賺錢,所以早期階段有非常成功的多化企業。但是現在整個外部環境有很大的變化,現在我們產業越來越細分,而且我們盈利的空間已經進入了微利時代,盈利空間越來越少,而且進入門檻也越來越高,這個時候要進入多元化就要非常謹慎,如果看到別人好賺錢我也進去,這個時候他的成功率就會很低,所以我覺得不管是走專業化還是走多元化,核心能力的建立是最重要的。
劉洲偉:談到這兩個問題,我們可以互相來做一個比較,在談到專業化的時候,一些做多元化的企業家經常認為做專業化經常遇到的一個風險就是類似這種周期性的風險,比如說這個行業遇到大的經濟不景氣周期的話,他可能成長,甚至會出現虧損,為了分散風險,分散投資,原來選擇一些現金流好的企業的話,另外會選擇一些成長性比較好的企業,當周期發生變化的時候,他不會把所謂的雞蛋放在一個籃子里面。而專業化的企業家經常認為做多元化,其實恰恰是最大的風險,因為中間很多的陷阱可能來自于不可知的因素,尤其是類似不熟不做這些行業的一些基本常識,這個回合我們有談一談這兩者做下去對于風險的認識和比較。
王晶:其實從我個人來講我也非常同意走專業化的道路,多元化帶來的好處其實還有共享平臺,共享資源,還有規避風險,我們早期都是這樣說的,但是實際上它帶來的壞處就是確實分散很多的精力,還有可能會削弱管理,因為人才或者是精力總是有限的,但是我個人總是覺得在一個領域里面要把專業化做好,你要有你的核心競爭能力,有你的機會才進入第二個行業發展。關于王總舉的例子,關于地方性的企業為什么有很多企業要多元化發展?實際上我認為在一個地方一個企業發展大了以后,他手上就擁有很多的資源,而這個資源最重要就是政府資源,我覺得董總作為北京的企業,可能中央的企業、國有企業享受不了地方的資源對于一個企業有多重要。因為實際上資源都在政府手上,一個地方如果這個企業發展大了,他一定和政府有密不可分的關系,或者是政府來支持他,所以他非常容易得到第二個機會,而且第二個機會在別人要進入很困難,而你這個企業要做就很容易,所以下階段中國的國情不能和很規范的歐美國家去比。因為歐美國家發展是非常規范的,所以中國的情況他是很難想象的。就像我們這種企業,在創業的時候,我就是150萬創業,現在整個企業資產很難形容是多少,但是從很多國外的人來看很驚訝,他說像你這么驚人的發展速度,在我們歐洲,在美國任何一個地方都很難想象,從零開始的一個企業。實際上我是覺得中國的企業最重要要非常善于把政府的資源用好,因為你有這樣的資源,有這樣的機會,你去放棄它其實是很可惜的。
剛才主持人講到房地產,我認為我們這樣的企業是堅持不做房地產的,但是說實在的我也感覺到喪失了很多的機會。因為如果我在當地做房地產,也許我做得比別人更好,因為我可以拿到非常好的地或者有很強的資金做后盾,我有這樣的機會,但是我們當時也認為不要輕易再進入別的行業。但是對于我來說再去做房地產,我的機會比別人就好得多,因為有很好的品牌,很好的資金,我可以拿到很好的地,這是我講的例子。所以我覺得不能一概而論,因為我很欣賞像茅總只做一個領域,而且風險這是最小的,我也不排除在中國情況下各種機會,但是我還是堅持一點,當你進入一個領域的時候,一定要專業化,要專注,要把這個領域核心競爭力,核心能力培養好。我舉一個例子,比如說我做IT的,我們進入環保的時候,我們就進入非常快,我們借用IT的資源,借用原來公司的品牌,然后我又有自己非常核心的技術和能力,別的企業沒有。另外我們還一直做產業,我們知道如何把科技成果快速轉化,以非常快的速度。所以我在中國占有率是70%至80%,因為國內沒有第二家跟我們可以相同競爭的企業。這里面主要是借用原來做IT的資源和我做企業的管理的經驗,使得在我進入第二個領域的時候嘗到了甜頭,但是付出的代價在哪里?因為我們在進入其他的領域,我們也發現一個精力確實比較分散;還有我一直在競爭性領域做跨行業發展是不對的,這樣風險就非常大的,如果我借助現有的品牌和資金,能夠在資源性的領域做一定的投入,可能將來我們發展的穩定風險就更小,所以這是我們在反思的問題。
劉洲偉:這樣說下來以后,我們這一場論壇時間也差不多了,就是關于到底是多元化還是專業化,還是類似在這兩端中間的半多元化,半專業化這種東西,可能這種偏好取決于企業家本身特質的偏好,還有加上宏觀,包括微觀的約束條件一個綜合的結果。唯一遺憾就是今天沒有一些專門做多元化的特別大跨度的企業家加入我們這個論壇進入討論,但是我們今天四位企業家,四位做企業的也都在這方面談了很多給大家比較有啟發的想法,盡管現在還沒有一個固定的答案,但是這種探討還是要繼續下去,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