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個月底.陳健博士從福州飛到加拿大溫哥華,和他所在的公司正式辦了辭職手續,把在當地求學的孩子安頓好,又匆匆趕回福州。他不能在那里久留,因為在家鄉有他的一份重要事業。
此前,陳健雖然已經在福建工作了一段時間,但都沒有正式“定位”。按他的說法.“得觀察觀察”,還沒有找準“切入點”。
1977年,陳健進人廈門大學,化學系學習,畢業后留校任教整IO年。1990年12月,赴荷蘭瓦赫寧根大學攻讀博士學位。此間,曾在美國北卡羅萊那州立大學化工系任助理研究員,在加拿大卡爾加里大學從事博士后研究.隨后就職于專門從事水處理工程的加拿大海德索公司。
筆者問陳健,你在國外轉了一大圈,這一轉又是整1O年,F在怎么會想到“春燕歸巢”?
也許心路歷程過于復雜,開始時陳健沒有正面回答,只是淡然一笑。
停了一會兒,陳健談了一段心理體驗。他說:“人就是這么怪,沒出國想出國,出了國又想回國。在國外漂泊多年之后,經常會感到空虛和失落,尤其是每天上下班開著車在高速公路上行駛時,這種感覺經常襲來。
“只身在外,時有空虛感覺是難免的。而你在國外有一份好的工作,失落感又從何談起呢?”
“在國外,傳媒不斷報道中國發展如何如何的快,而自己又不能為國家做點事,在等待和觀望中度日,多難受啊!這種情緒在高層次留學生中相當普遍!
陳健說:早在博士學業完成后就想回國效力,但苦于找不到“切人點”,F在好了,今后發展坐標終于定了下來,真有一種“塵埃落定”、“如釋重負”的感覺。
“你的‘切入點’在哪里?”
“這‘切入點’的含義主要是指自己開拓的領域是不是國內急需的,有沒有好的開發項目。我的‘切入點’是紫外光消毒技術產業化!
這些年,陳健經常參加國際性學術會議,還不時回國講學,了解掌握了許多信息。1998年,他在美國《環境進展》雜志上看到一篇文章,介紹亞洲特別是中國水污染對養殖業造成的嚴重影響。過不久.天津市環境科學研究院邀請陳健作為期一周的學術報告,介紹國外環境科學技術的最新進展。在此期間,他和國內同行交流了中國的環境狀況,印證了美國雜志那篇文章的觀點。
去年夏天,陳健回福州探親,省水產廳的朋友向他介紹福建水產養殖業的現狀時,談到一樁令人心有余悸的事兒:1993年,一場毀滅性的病毒性疾病,把福建養蝦業推進幾乎絕產的境地,不少蝦農傾家蕩產。時至今日,福建的養蝦業還沒有從那場災難中完全恢復過來。全省蝦產量最高年份曾達到3萬多噸,可這幾年.年產僅在1萬噸上下徘徊。近6年全省至少減產6至8萬噸蝦,直接經濟損失在60億至80億元之間。
報調查,這場災難,與水體受到嚴重污染、病菌增多,造成水質惡化有著直接的關聯。
津閩兩地非正式調查研究,給陳健留下了深刻印象。作為環境科學的專家,他坐不住了。決定盡快回國,用他掌握的紫外光消毒技術,為人民造福。
談起紫外光消毒技術,陳健對國內的資訊業現狀直搖頭。他拿出一本1999年年版(工業廢水處理技術)給筆者看,書中對紫外光消毒技術的評價還是20年前的觀點。他說,這簡直是誤導。
據陳健介紹.水消毒有氧氣(漂白粉)、臭氧、膜過濾等技術手段、其中氯氣消毒最為普遍、成熟。紫外光消毒技術是國際上近幾年才大規模應用在水消毒領域的最新一代技術。它是以特殊設計的高效率、高強度、高壽命的紫外線發生裝置為基礎,破壞水體中的各種細菌、病毒體、寄生蟲、水藻以及其他病原體中的DNA結構,達到水體純凈的目的。而且消毒過程不添加任何化學物質,也不產生或在水體中留下任何有害的物質。由于這項技術具有大處理量和高效節能、安全可靠、成本低廉等優點,目前在西方正逐漸取代氯氣,成為主流的水消毒手段。它還可以應用在醫療空間、醫藥工業、航天航空、核能工業等特殊環境的用水和空氣消毒方面。
最近,從東山養殖基地和省水產良種繁育試驗中心傳來的消息說,陳健在那里所作的紫外光消毒技術的應用實驗取得了良好效果,表明這項技術將為我國沿海養殖業的再度振興帶來光明的前景。
陳健的回國,不能不提到福建新大陸集團總裁胡鋼。正是他慧眼識珠,為陳健回國創業、實現他的報國理想,提供了必備的條件。如今,紫外光消毒技術已受到省科技廳、省環保局的高度重視,被列入福建省2000年重大科技項目,向國家計委申報《國家高技術產業化示范工程項目》也進入了工作程序。前來咨詢技術、定購設備、洽商合作的人絡繹不絕。
“這項技術的產業化和市場的前景令人鼓舞!”陳健說到這兒,笑了,笑得好開心。